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有關外勞政策的新聞報導

大企業外勞上限 最快9月放寬

勞委會將修正千人以上製造業須刪減外勞核配比的規定,目前國內有七十八家千人以上企業,放寬後這些企業共可多聘兩千多名外勞;勞委會表示,最快九月開放。

國內製造業申請外勞有不同核配比,依產業可申請百分之十、十五、廿、廿五或卅五的外勞。過去考量大企業條件較佳,應有能力雇用較多本國勞工,勞委會二○一○年修法,調降千人以上企業雇用外勞核配比。

但實施後,大企業不斷向勞委會反映,本勞較不願從事夜班工作、夜班缺工嚴重;並且雇用本勞人數越多、被刪減的外勞核配比也越多,有「懲罰」大企業疑慮。勞委會因此取消刪減外勞核配比的規定。

依目前規定,企業人數一千至二千人,原本核配比要扣掉一個百分點,超過二千至三千人的部分,核配比扣二個百分點,超過三千人以上扣三個百分點。

以四千五百人、原始核配比百分之十的企業為例,目前可雇用三百七十五名外勞。放寬後可雇用四百五十人。

國內有七十八家千人以上製造業,被刪減的外勞人數共兩千零八十七人,其中包括鴻海、日月光等知名大企業都有雇用外勞。勞委會職訓局外勞管理組組長傅慧芝說,新規定最快九月上路,到時候大企業須再重新提出外勞申請。

台灣勞工陣線理事長孫友聯表示,企業雇用外勞一定是為了降低成本,絕不是缺工;一般認為大企業比較有能力與責任雇用本國勞工,如今勞委會連這個價值都拋棄,等於是「向資方靠攏」。

【2012/07/25 聯合報】@ http://udn.com/


企業聘用外勞/工商界:開放人數太少

政府研擬放寬企業聘用外勞上限,工商團體與企業界昨天表示歡迎,但對於開放幅度偏小、本、外勞薪資無法脫勾等問題,工商界仍有不少批評。

工總與商總表示,擴大開放外勞是政府回應工商界建言,工商界樂觀其成。但據傳勞委會此次開放外勞總人數僅二千多人,每間企業能分到的外勞人數有限,工總與商總希望政府能擴大辦理。

工總與商總高層昨晚表示,希望政府能正視本、外勞基本薪資無法脫鉤的問題,調漲基本工資只會讓外勞受惠,並不會促進本國勞工就業問題。

【2012/07/25 聯合報】@ http://udn.com/

 

外勞政策 扼殺台灣成衣業

  • 2012-07-25 00:51
  • 工商時報
  • 【記者顏瑞田/高雄報導】

 

     政府鼓勵台灣製造,可是,無法自動化取代的成衣製造業,卻因專業車工難覓,加上成本因素,大批高雄成衣製造商被迫出走大陸和越南,留下來的僅剩1%,業者希望能夠專案引進專業外勞,生產MIT成衣,如此不只可以讓成衣廠根留台灣,更可吸引台商回流設廠,創造更多就業機會

     身為高雄市成衣公會一員、也是極少數根留台灣的佳侑製衣董事長謝奇享說,高雄全盛時期的成衣製造商高達千家以上,但現在剩不到10家,而公司的毛利率約10%,比外移廠商的毛利率至少40%,簡直不可同日而語。

     「真是太可惜了!」,台灣擁有全球一流的紡織產業、和染整產業,國際知名品牌服飾,製造高級衣服的布料都指定台灣貨,可是,台灣的成衣製造商,卻要被迫出走,謝奇享指出,這其實是可以扭轉的。

     他以高雄為例表示,成衣製造商目前最頭痛的問題,莫過於車工等專業人才缺乏,如果政府不要強制規定聘用7個本地勞工,才能聘任一位外勞,而是協助廠商引進越南、或是大陸專業車工等技術人才,廠商可就地擴廠,甚至吸引廠商回流台灣投資,聘用更多的行政、銷售人員,更可以進一步提升整體的就業機會。

     更重要的是,產品最後是台灣製造(MIT),從台灣設計(MID)到台灣製造,「一體成型」,謝奇享表示,成衣產業跟電子產業等最大的不同是,成衣一定要手工,無法機器自動化生產,而台灣擁有上、中、下游的優勢,此時,是政府重新思考成衣產業政策的時候了,否則再過5年,台灣的成衣製造商恐怕全部走光光。


 

缺工增聘外勞 政院想要企業拿錢換

  • 2012-07-25 00:51
  • 工商時報
  • 【記者呂雪彗/台北報導】

 

     針對產業外勞缺工困境,行政院高層積極腦力激盪,據了解,行政院提出構想,有意調高就業安定費,以附加費概念換取民間企業所需的超額外勞比例,可以多聘用在5-10%,但最高不會逾10%。

     但據側面了解,勞委會擔心如果就業安定費附加費用太低,無異鼓勵企業多進用外勞,但調太高又恐增加企業負擔,因此勞委會已委外研究,預計9月份在外勞諮詢委員會提出討論。

     為吸引鮭魚返鄉,產業缺工問題是投資環境重要關鍵之一,相關高層及產業界曾不斷呼籲勞委會,以創新思維檢討外勞比例鬆綁問題。

     最近行政院高層構思,可以就業安定費來換取產業所需的超額外勞配額,據了解,陳揆已指示勞委會主委研究其可行性。

     官員說,目前非高科技製造業每聘一名外勞每月繳交就安費2,000元,高科技業為2,400元,未來考慮在五級制三K三班外勞配額比例下,考量產業發展需求,酌增適度超額比例。

     據指出,高層構想是超額比例不逾10%,前2%調高比例,企業不必多繳就業安定費,若需再增加4%比例,就必須多繳一些就業安定費,約2~4成,來換取超額外勞比例。倘若產業界還要再多加碼超額比例,就再調高一定額度。

     外傳勞委會可能將就業安定費由2,000元,大幅調高至1萬元。知情人士表示,就業安定費調整過高產業界恐會受不了,造成企業太大負擔,失去政策用意。

     但何以要酌增外勞配額比例,高層官員認為,必須有完整且堅強的政策論述,否則出口衰退,投資不振,何以廠商仍缺外勞?

     目前只有在自貿港區的三K三班產業,聘用比例為40%,區外特殊製程的產業,依五級制分類,外勞比例最高35%,最低一級的資訊業僅10%。